
從地球汲取能量的人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地勘行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低潮期,行業不景氣,收入萎縮,地勘單位有將近一半的職工選擇了“下海”,離開地勘行業。再加上地勘工作是出了名的苦專業,長年駐扎野外,跋山涉水,很多時候工作的地點都是人跡罕至的無人區,很多人特別是年青人都受不了這樣艱苦的工作環境,選擇了離開。作為一名青年地質工作者,穆根胥也面臨著這樣的抉擇。出身農村,他比別人更能吃苦,更加珍惜更加熱愛自己的這份工作。現在正是國家改革開放的初期,會遇到很多困難和波折,作為青年一代,更應明白自己身上責任與使命。國家發展與建設時期的任何一個行業都需要有人去堅守。這一次,穆根胥毅然選擇留下。
一路艱辛,一路磨礪,探索鉆研,孜孜不倦,他把自己的青春和汗水都奉獻給了熱愛的地質事業。工作繁忙,條件艱苦,生活簡陋這些理由都沒成為他停滯不前的借口,在完成一個又一個項目的同時,穆根胥也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提升。從南京地質學校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專業的中專,大專,一直到長安大學水文與水資源專業的本科,多少次挑燈夜戰、多少次不眠不休。
花開會有時,本世紀初始,國家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地勘行業終于渡過寒冬迎來暖春。地勘行業紅紅火火,朝氣蓬勃。像穆根胥這樣堅守在崗位上十幾年、有著豐富的工作經驗和較高的理論水平、還有令人羨慕的高級職稱的行內專家,讓很多私人企業爭相游說,以豐厚的薪金待遇聘請他。人們生活水平日新月異,各種新奇、新鮮的生活物資和生活方式讓人們眼花繚亂,選擇“跳槽”可能讓他的家庭生活水平得到巨大的改善。這一次穆根胥的選擇依然是留下。在他的心里,人活著掙錢不是唯一,只有堅持自己的夢想,堅守自己熱愛的事業,堅定自己的初心,這才是有意義的人生。在他攻克的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后面,收獲的不僅僅是水工環專業方面的專家身份,也不是高級職稱,而是一名地質工作者“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的精神擔當。
穆根胥帶領團隊攻克地熱開發過程中遇到的難關。新近系砂巖熱儲層回灌困難,尤其關中盆地的熱儲層是快速沉積的、具有欠固結壓密特性,這種水文地質條件砂巖回灌堪稱世界難題。從上世紀末開始,前人就陸續開展了回灌試驗和探索,但最多回灌量每天也不超過200方,且持續性差,效果很不理想。穆根胥帶領省地調院地熱研究團隊,迎難而上,從砂巖儲層特性、回灌水質、回灌壓力等方面全方位開展技術攻關,提出在關中地區應同層回灌,水中懸浮物粒徑是影響回灌量最重要因素的觀點,依據巖心、水質測試結果,綜合研究得出了回灌水中懸浮物粒徑小于5微米可以實現較大流量的自然回灌的科學結論,并在西安市三橋試驗場得到了驗證。三橋試驗場,在對回灌水處理后,對井自然回灌狀態下,每天回灌量可以達到500方以上,基于此項目的“回灌地熱水處理裝置”獲得國家產權局專利授權。該項研究成果不僅促進了關中地區地熱能供暖的生產實踐,同時為水熱型地熱能可持續利用提出了解決方案,也為進一步深入開展回灌科學研究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換熱孔間距是淺層地熱能工程設計的一個關鍵參數,只有獲得換熱孔周邊地溫數據,才能合理設計這個參數。2眼深度150米的鉆孔,孔間距為1米,要保證不穿孔,兩個孔的垂直度要求在89.8度以上,通過調研,國內尚無成功案例。穆根胥肩負重任,繼續帶領地熱研究團隊開展鉆井工藝技術攻關,在分析現有鉆探設備性能基礎上,創新性地改進鉆機平臺、施工工藝,輔以實時動態監測,精準控制,現場施工兩個孔間距0.9米,其井底水平位移均小于0.45米,沒有發生一例穿孔事故。該項技術應用于《陜西省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研究推廣示范基地》項目15個監測孔和《陜西省淺層地熱能賦存規律及開發利用關鍵技術》研究項目18個監測孔施工,是國內距離最短監測孔成功實施的一處典范。該項技術命名為“一種鉆機操作平臺”,獲得國家產權局專利授權。
淺層地熱能在我省分布廣泛,大力開發利用淺層地熱能是調整供暖(制冷)的能源結構、治污減霾、打贏藍天保衛戰的重要舉措。這項在國際上已經成熟的技術落地我省,不是一種簡單的復制,氣候條件、地質條件、水文條件和建筑類型等都影響這項技術的經濟高效應用,穆根胥帶領地熱研究團隊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發工作。他主持開展了《陜西省大中型城市淺層地熱能調查評價》等項目,首次全面掌握了我省淺層地熱能資源家底,評價了開發利用適宜性及資源潛力,測定了主要巖土體熱物性,定量給出了全省不同地層巖性的熱導率、比熱容和傳熱系數等參數;他帶領團隊研發了以淺層地熱能為主,多能互補、調蓄結合的利用模式,有效解決了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受場地面積限制、初投資高、投資回收期較長的弊端,并且首次在我省建筑物筏基下成功布設換熱孔,拓展了淺層地熱能的實施范圍和空間;他組織和指導建設了一批示范性工程:完成陜西省淺層地熱能研究推廣示范基地、西安市鄠邑區農業大棚和灞橋區敬老院3處淺層地熱能供暖(制冷)示范工程建設,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民生示范效應;目前正在建設西安幸福林帶、眉縣婦幼保健院、西安浐灞紅星美凱龍等5處淺層地熱能利用工程;他主持編寫了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地熱能供暖(制冷)可行性研究報告,報告結論建設方現已采納,在初步設計中貫徹最大限度使用地熱能供暖(制冷)。
孩子進入高三沖刺高考的重要時期,而穆根胥也進入自己的“高考”沖刺階段——淺層地能應用技術從理論走向實踐攻堅克難的關鍵時刻。為了實現科研上的突破,早出晚歸,加班加點,高強度的工作,讓他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情況,甚至和孩子見面的機會都很少,更別說輔導功課了。
的確,穆根胥有愧于家庭,但卻無愧于國家和人民。從業30年,出版專著3部,獲得專利2個,主持編寫省級規范1部,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在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調查方面曾負責項目百余個,主編的《銅川華能電廠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被編入全國培訓教材,并獲得省工程咨詢學會三等獎;在水文地質方面,主持了橫山縣王圪堵水源地和米脂縣傍河水源地等項目勘察,其中,《渭北中部巖溶地下水勘查報告》先后獲2005年陜西地勘局科技二等獎、2006年陜西省科學技術三等獎;在地熱地質方面,先后負責了多個省部級大型勘查項目,項目累計資金超過5600萬元,其中,《關中盆地地熱資源賦存規律和開發利用關鍵技術》獲得2015年陜西省科學技術三等獎,“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新技術”榮獲2019年陜西省科技工作者創新創業大賽金獎。成績是起點,成果是動力。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面對新時代、新任務、新挑戰,穆根胥表示:“作為新時代地質人,我們要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不斷開拓清潔能源應用研究,形成‘地熱+產業模式’,為我省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節能減排戰略目標的實現提供技術保障。建設美好陜西、美好中國,讓人民體驗新能源,感受新生活!讓藍天常在、碧水長流,這就是我們鍥而不舍的追求!”
30年來,時光悠悠,征路迢迢,穆根胥與國家改革開放步伐一致、堅定不移。他從美麗的家園——地球上鉆研探索、汲取能量,用青春和汗水追逐著地質人的“中國夢”,用“工匠精神”孜孜追求、不懈探索,書寫了一曲地質工作者矢志不渝、追求卓越的奉獻者之歌。
一路艱辛,一路磨礪,探索鉆研,孜孜不倦,他把自己的青春和汗水都奉獻給了熱愛的地質事業。工作繁忙,條件艱苦,生活簡陋這些理由都沒成為他停滯不前的借口,在完成一個又一個項目的同時,穆根胥也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提升。從南京地質學校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專業的中專,大專,一直到長安大學水文與水資源專業的本科,多少次挑燈夜戰、多少次不眠不休。
花開會有時,本世紀初始,國家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地勘行業終于渡過寒冬迎來暖春。地勘行業紅紅火火,朝氣蓬勃。像穆根胥這樣堅守在崗位上十幾年、有著豐富的工作經驗和較高的理論水平、還有令人羨慕的高級職稱的行內專家,讓很多私人企業爭相游說,以豐厚的薪金待遇聘請他。人們生活水平日新月異,各種新奇、新鮮的生活物資和生活方式讓人們眼花繚亂,選擇“跳槽”可能讓他的家庭生活水平得到巨大的改善。這一次穆根胥的選擇依然是留下。在他的心里,人活著掙錢不是唯一,只有堅持自己的夢想,堅守自己熱愛的事業,堅定自己的初心,這才是有意義的人生。在他攻克的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后面,收獲的不僅僅是水工環專業方面的專家身份,也不是高級職稱,而是一名地質工作者“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的精神擔當。
穆根胥帶領團隊攻克地熱開發過程中遇到的難關。新近系砂巖熱儲層回灌困難,尤其關中盆地的熱儲層是快速沉積的、具有欠固結壓密特性,這種水文地質條件砂巖回灌堪稱世界難題。從上世紀末開始,前人就陸續開展了回灌試驗和探索,但最多回灌量每天也不超過200方,且持續性差,效果很不理想。穆根胥帶領省地調院地熱研究團隊,迎難而上,從砂巖儲層特性、回灌水質、回灌壓力等方面全方位開展技術攻關,提出在關中地區應同層回灌,水中懸浮物粒徑是影響回灌量最重要因素的觀點,依據巖心、水質測試結果,綜合研究得出了回灌水中懸浮物粒徑小于5微米可以實現較大流量的自然回灌的科學結論,并在西安市三橋試驗場得到了驗證。三橋試驗場,在對回灌水處理后,對井自然回灌狀態下,每天回灌量可以達到500方以上,基于此項目的“回灌地熱水處理裝置”獲得國家產權局專利授權。該項研究成果不僅促進了關中地區地熱能供暖的生產實踐,同時為水熱型地熱能可持續利用提出了解決方案,也為進一步深入開展回灌科學研究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換熱孔間距是淺層地熱能工程設計的一個關鍵參數,只有獲得換熱孔周邊地溫數據,才能合理設計這個參數。2眼深度150米的鉆孔,孔間距為1米,要保證不穿孔,兩個孔的垂直度要求在89.8度以上,通過調研,國內尚無成功案例。穆根胥肩負重任,繼續帶領地熱研究團隊開展鉆井工藝技術攻關,在分析現有鉆探設備性能基礎上,創新性地改進鉆機平臺、施工工藝,輔以實時動態監測,精準控制,現場施工兩個孔間距0.9米,其井底水平位移均小于0.45米,沒有發生一例穿孔事故。該項技術應用于《陜西省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研究推廣示范基地》項目15個監測孔和《陜西省淺層地熱能賦存規律及開發利用關鍵技術》研究項目18個監測孔施工,是國內距離最短監測孔成功實施的一處典范。該項技術命名為“一種鉆機操作平臺”,獲得國家產權局專利授權。
淺層地熱能在我省分布廣泛,大力開發利用淺層地熱能是調整供暖(制冷)的能源結構、治污減霾、打贏藍天保衛戰的重要舉措。這項在國際上已經成熟的技術落地我省,不是一種簡單的復制,氣候條件、地質條件、水文條件和建筑類型等都影響這項技術的經濟高效應用,穆根胥帶領地熱研究團隊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發工作。他主持開展了《陜西省大中型城市淺層地熱能調查評價》等項目,首次全面掌握了我省淺層地熱能資源家底,評價了開發利用適宜性及資源潛力,測定了主要巖土體熱物性,定量給出了全省不同地層巖性的熱導率、比熱容和傳熱系數等參數;他帶領團隊研發了以淺層地熱能為主,多能互補、調蓄結合的利用模式,有效解決了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受場地面積限制、初投資高、投資回收期較長的弊端,并且首次在我省建筑物筏基下成功布設換熱孔,拓展了淺層地熱能的實施范圍和空間;他組織和指導建設了一批示范性工程:完成陜西省淺層地熱能研究推廣示范基地、西安市鄠邑區農業大棚和灞橋區敬老院3處淺層地熱能供暖(制冷)示范工程建設,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民生示范效應;目前正在建設西安幸福林帶、眉縣婦幼保健院、西安浐灞紅星美凱龍等5處淺層地熱能利用工程;他主持編寫了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地熱能供暖(制冷)可行性研究報告,報告結論建設方現已采納,在初步設計中貫徹最大限度使用地熱能供暖(制冷)。
孩子進入高三沖刺高考的重要時期,而穆根胥也進入自己的“高考”沖刺階段——淺層地能應用技術從理論走向實踐攻堅克難的關鍵時刻。為了實現科研上的突破,早出晚歸,加班加點,高強度的工作,讓他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情況,甚至和孩子見面的機會都很少,更別說輔導功課了。
的確,穆根胥有愧于家庭,但卻無愧于國家和人民。從業30年,出版專著3部,獲得專利2個,主持編寫省級規范1部,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在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調查方面曾負責項目百余個,主編的《銅川華能電廠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被編入全國培訓教材,并獲得省工程咨詢學會三等獎;在水文地質方面,主持了橫山縣王圪堵水源地和米脂縣傍河水源地等項目勘察,其中,《渭北中部巖溶地下水勘查報告》先后獲2005年陜西地勘局科技二等獎、2006年陜西省科學技術三等獎;在地熱地質方面,先后負責了多個省部級大型勘查項目,項目累計資金超過5600萬元,其中,《關中盆地地熱資源賦存規律和開發利用關鍵技術》獲得2015年陜西省科學技術三等獎,“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新技術”榮獲2019年陜西省科技工作者創新創業大賽金獎。成績是起點,成果是動力。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面對新時代、新任務、新挑戰,穆根胥表示:“作為新時代地質人,我們要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不斷開拓清潔能源應用研究,形成‘地熱+產業模式’,為我省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節能減排戰略目標的實現提供技術保障。建設美好陜西、美好中國,讓人民體驗新能源,感受新生活!讓藍天常在、碧水長流,這就是我們鍥而不舍的追求!”
30年來,時光悠悠,征路迢迢,穆根胥與國家改革開放步伐一致、堅定不移。他從美麗的家園——地球上鉆研探索、汲取能量,用青春和汗水追逐著地質人的“中國夢”,用“工匠精神”孜孜追求、不懈探索,書寫了一曲地質工作者矢志不渝、追求卓越的奉獻者之歌。
下一篇:
用節儉弘揚美德 以光盤刻畫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