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情橄欖球
前段時間讀了《弱點》這本書。這本書讓我印象頗為深刻的便是書中為我們傳達了語言的力量,溫情的力量,愛的力量,潛移默化榜樣的力量。一個無家可歸的非洲裔男孩,邁克爾。父親很小就拋棄了他們母子倆,而因為母親吸毒他被美國政府強制送到領養家庭中,但他一直從領養家庭中逃跑。因為朋友的父親的推薦,邁克爾來到一家基督教學校中學習,在新的環境中他很難適應。由于被領養家庭拋棄,善良的陶西太太決定收留他,在她們一家人的幫助下,邁克爾逐漸找到了自我,他開始慢慢接受自己新的身份。在學校的橄欖球隊里,他是訓練最刻苦的加之自己得天獨厚的身體條件,邁克爾漸漸成為了校隊的主力左后衛,并被各個大學爭相錄取。在2009年美國橄欖球職業聯盟的選秀大會上,邁克爾被巴爾的摩的一支隊伍選中,成為了職業橄欖球員。在這個激動人心的時刻在他的身邊,坐著讓這一切成為現實的陶西一家。
這本書取材自美國職業橄欖球職業球員邁克爾·奧赫的人生經歷。這本書詮釋了愛的含義,也詮釋了“是金子總會發光的",而在發光與被發光的過程中,我們又會經歷一些什么?理性的思維占據了每個人行為的大半部分,而那僅存的感性思維其實就是你最原始的善良。
這本書取材自美國職業橄欖球職業球員邁克爾·奧赫的人生經歷。這本書詮釋了愛的含義,也詮釋了“是金子總會發光的",而在發光與被發光的過程中,我們又會經歷一些什么?理性的思維占據了每個人行為的大半部分,而那僅存的感性思維其實就是你最原始的善良。
人 性
這是一部勵志題材的書籍,不乏有一些情景穿插著現實社會中人性的丑陋與骯臟。當主人公衣衫襤褸的在學校里遇見秋千上的兩個小女孩時,她們被這個"巨人"嚇跑了,反而,陶西太太帶他去買了新的衣服,衣冠楚楚的再次遇到這兩個白人小女孩時,卻能一起愉快的玩秋干。這種對比的手法體現了人性最本質的“惡",更可怕的是,這兩個白人小女孩是參照物。三字經里最熟悉的一句莫過于"人之初,性本善",可是,我們卻連最基本的尊重都做不到。面對這個紛繁復雜的社會,更多的人選擇了一種“與我無關"的態度。另一方面,善良的陶西一家,球隊的教練,老師等等,都在幫助著邁克爾,但在他居住的地方有一群無所事事的甘于平庸的黑人更加突出了人性的主題,陶西太太的姐妹團更是如此。完整的對比手法加上環境的襯托,以正樹反,人性的弱點暴露無遺。
現 實
勵志題材的書籍有很多,這本書和《阿甘正傳》類似,雖然現實意義遠遠沒有它那么大,如果"“阿甘"是一種精神,那么“邁克爾"就是一種警醒。一種無時無刻都在告訴我,“這是你的人生"。在我看來,現實的大背景之下孕育出來的人生十有八九帯著許多“色彩"。有些人一出生就與眾不同,而有些人直到他死的那天都不知道活著的意義。很多細節處都與人警示,當你孤單的時候,當你無助的時候,當你迷茫的時候,你需要去做什么?有些"天賦"是需要被發掘的,而不是坐吃山空。真正有錢的人,總是在嘗試著各種辦法更加富有,而那些整天游手好閑的人也就只能哭窮。這個世界上從不缺一個窮人,也從不缺一個富人。你需要思考的,是你存在的意義,想要怎么樣的終老一生?
超 越
面對如此大的困難,邁克爾為什么還能如此堅強?人性的自我超越注定是從肉體的有限走向精神的無限。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會被各種或大或小的困難所困擾,同時還可能會有部分缺陷伴隨著,然而倘若我們把它看做是上帝對我們的一種關愛,又有什么因此消沉的理由呢?想想雙耳失聰的貝多芬,身材志不殘的張海迪,還有書中所提到的邁克爾……再看看自己,有著健全的體魄,正常的思維,那些所謂的困難何其微不足道。你面對的欄桿越高,跳得也就越高,這就是超越。在這個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社會,你有沒有用自己的綿薄之力去幫助過別人?我覺得這應該是一個充滿溫情,人與人之間互相關愛的社會。這也正集中體現人類升華自身高度的精神境界追求,這也是一種超越。